十九大閉幕后,耄耋老黨員、女作家楊永賢越發(fā)有了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。人們從她那句平和、樸實的話語里,聽到了一份堅定和自信——
老黨員走進新時代
環(huán)渤海新聞網(wǎng)專稿 (本報記者 梁競艷)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后,學習十九大報告和新黨章成為85歲的老作家楊永賢的日常課:她拿著放大鏡,一字一句地認真研讀,做標注,記筆記,生怕漏過每一個細節(jié),有時甚至要勤學到深夜。耄耋之年的老人越發(fā)有了緊迫感,她想夜以繼日地再寫出一本新書。
當別人問她這樣做的動機時,她有一句形象的概括:"老黨員進入了新時代。"
"新時代什么都是新的:新的要求,新的思想,新的理論。我得迅速轉身,不轉身就趕不上趟了。我怕落伍,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,所以就得好好學習,認真寫作,不舍晝夜。"
楊永賢是著名歷史學家、紅學家楊向奎的女兒。1948年投身革命工作,1956年入黨,是一名有著61年黨齡的老黨員,在市法院兢兢業(yè)業(yè)工作到退休。退休之后,她重拾夢想,花甲之年開始從事文學創(chuàng)作,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筆耕不輟,至今已有13本著作3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面世。17歲立志當作家,67歲高齡加入中國作家協(xié)會,50年的追求,她圓了自己的作家夢。她的作品多為歷史題材,借古喻今,充滿真善美,飽含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髓。
通過學習十九大精神,楊永賢給自己提出了新問題:老黨員進入新時代了,怎么辦?轉身怎么轉?經過認真思索,她給自己定下了目標:通過讀書讀報看新聞,每天不間斷的學習,緊跟時代步伐;堅持寫作,特別是給兒童寫作,關愛下一代;再出版的書全部無償捐贈給小朋友,把寫作做成公益事業(yè)。
有了目標,楊永賢像年輕人一樣充滿了創(chuàng)作激情。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的一套讀厚了、翻爛了的《史記》里,她找到了新的創(chuàng)作靈感,確定了下一步的寫作方向。
"在新時代我要給孩子們寫的第一部書,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良相名將。他們治國安邦,為祖國統(tǒng)一和富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這對孩子們了解中國歷史,了解咱們這個民族是怎么走過來的,很有教育意義。博古通今,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也很合拍。"
這,就是一個耄耋之年的老黨員、老作家的創(chuàng)作理念,也是一個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踐行"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(chuàng)造"的再次啟航。 |